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2章(2 / 3)

他读完七篇文章 , 疑问便一扫而空 。

他毫不犹豫在试卷上盖了个大大的 “ 荐 “ 章 , 提笔道 :“ 古厚清泓 , 名理皆造其岩 , 胸中别有来轴 , 遂为不朽之文 ! “ 想了想 , 他又添上一句 ,“ 当为经魁 ! “

批罢 , 房官与一众阅卷官情不自禁笑了起来 :“ 今科湖广解元 , 必由本房而出 ! “

至公堂里 , 乡试总裁方汝辉正在批阅由各方推荐而来的朱卷 , 能出现在他面前的朱卷都已经过房官与副主考几重筛选 , 卷面上有多名考官荐语 , 故而质量皆有保证

随着批阅朱卷渐多 , 方汝辉逐淀审美疲劳 , 后面的三篇经义好歹各有不同 , 前面的四篇书义 , 看得多了只感觉干篇一律 。

又一价朱卷出现在面前 , 方汝辉例行看了一眼 , 只见卷面之上写有同考官与副主考的数道荐语 , 第四房 (《 诗经 》) 的房官更是不吾盛赞 , 称其为 “ 才气纵横之作 “

方汝辉瞬间来了兴趣 。

他从头读到尾 , 只觉关在贡院的闷气消散一空 , 整个人如饮甘霖 , 竟是神清气

爽 。

“ 往年乡试解元的文章不过如此 ! “ 一旁的副主考对此份朱卷亦是尤为欣赏 , 仁不加掩饰地称赞道 ,“ 此前所阅诸多佳作 , 皆逊色一筹 , 秋闸魁首看来便是此人 。“

说话间 , 他翻开又一份朱卷 , 来自第三房 (《 易 》) 房官的荐语顿时映入他眼

方汝辉面上不曾表态 , 心中亦默默赞同 。 凭他的经验自然能看出这份朱卷的作者学识之高在生员中已是少有人及 , 只要后两场发挥不失利 , 解元之位自然稳稳拿下

不过 , 现在断言终究为时过早 , 谁也不知是否会出现意外 , 况且身为考官应当谨言慎行 , 否则万一被捕风捉影就大为不妙 。

方汝辉正要提点副主考一句 , 却见后者像是突然从文章中回过神来 , 喃喃道 :

「“ 天外有天 , 人外有人 。 是本官武断了 …...“

他提起墨笔 , 便在蓝色的荐语下刷刷写起来 , 写罢 , 又将朱卷恭送至方汝辉面前 : “ 总裁大人 , 此为 《 易 》 房所荐经魁一一 “

方汝辉接过 , 首先看到的就是副主考的墨笔批语 :“ 书义冠绝一时 , 经义更是无伦 ! 有欧阳氏之宕逸 , 韩昌黎之雄肆 1 “

他心中吃了一惊 , 目光牢牢落在朱卷上 , 从头到尾看完 , 整个人似出了一身大汗 。

昔日的吴中才子之首 、 今日的文坛宗师方汝辉骤然生出几分 “ 一代新人胜旧人的感慨 , 他笑叹道 :“ 湖广果然钟灵毓秀 , 藏龙卧虎 , 莫非造化尽为之所夺耶 ?

不多时 , 所有朱卷批改完升 , 各房皆将自认最优秀的文章荐了上来 , 以为经魁 。 本以为总裁方汝辉就要排定乡试名次 , 哪知他却摆手道 :“ 不急 , 三场考罢再定 。

从前都是只重首场 , 基本上首场考完乡试录取名单就出来了 。 然而此番有朝廷明令 , 方汝辉亦下定决心纠正从前的潜规则 。

他说到做到 , 后两场直接将各房朱卷互换 。 即 《 易 》 房士子第二场 、 第三场的朱卷交由别房考官批阅一一虽然糊名 , 可同一考生三场的朱卷编号是相同的 。 若是交由同一考官批改 , 很难不发生只凭首场论高低之事 。

虽则如此 , 经义所占的分量依旧不轻 。 在如今三场并重的原则下 , 考生三场俱优者可排名前列 , 首场尚可而后两场颇佳者亦可中试 , 而首场太差的依旧是直接落榜不出所料 , 首场排名前列的生员 , 后两场公文与策论做得都不差 ; 倒是有首场可排在中上的生员因着后两场发挥不佳被首场发挥一般而后两场发挥出色的生员反超无论如何 , 这都不影响五经魁排名 , 至于五经魁中谁为魁首 ? 从主考官到同考官 , 所有人难得如此意见一致 :“ 当为丙午号 1“

取出一众朱卷 , 总裁方汝辉当众宣布 : “ 一一丙午号易经卷当为秋闸第一 1“

紧接着 , 他依次念出上榜编号 。

而负责保管墨卷的外收掌官立刻命人根据编号找到对应的墨卷 , 拆开糊名的弥封 。

一个又一个象征着荣耀的名字被乡试总裁方汝辉一笔一划写在即将贴出的桂榜上 。

一众考官脸上皆挂满笑容 。

不仅是为抢才大典顺利结束 , 又为大齐搜罗出一众英才而高兴 , 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 , 自八月初七入住贡院以来 , 足足在其中被关了二十一日的他们终于能出去了方汝辉亦是难得喜形于色 。

他手一挥 :“ 放榜 , 唱名 1 “

作者有话要说 :

* 阅卷流程与各房序号等皆来自 《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