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5章(3 / 4)

的军队 , 能有什么战斗力 ?

至于如何足食 , 除去军中屯田之外 , 大齐历来的军饷不都是从百姓赋税之中所出 ? 永昌年间甚至三度加征 , 以至生民凋敞 !

故而强军与富民本就相悖 。 以大齐当下的境况 , 强军必然加重百姓负担 。 除非能让百姓先富起来 , 或是使国库财赋先有盈余 。

财赋来源无非农税与商税 , 农税有其上限 , 惟有从商税入手 。 说到底 , 地里刨食的百姓经济实力哪能比得上商贾士绅 ?

至于要如何从商税入手 ? 谢拾脑海中首先冒出的就是 “ 开海禁 “ 三个大字 。

当初谢拾在东南沿海一带游学 , 不仅是与当地士子交流学问 , 海禁之事他亦深知 。

自大齐太祖开国 , 海禁已有百余年 , 沅海百姓连出海捕鱼都成奢望 , 如同空守宝山却不得入 , 生活怎一个惨字了得 ?

太平安定时也就罢了 , 一旦有什么天灾人祸 , 百姓为求生也只能一搏 。 此外亦有看出此间巨利而舍命出海行险的野心家 …...

故而海上之盗匪 , 蚀有外邦之人 , 亦有大齐之民 。 而所谓倭寇 , 真倭不到五成 。

这也是沿海倭寇为何总是列不完的原因 。 海禁一日不开 , 总会有人出海为盗 。

如此 , 沿海之民空受海盗之祸 , 难享海贸之利 。

反之 , 开海禁 , 造坚船利炮以护海疆 , 令沿海百姓靠海吃海 , 以本国特产与外国互通有无 , 乃至引进粮种 、 补充白银 …... 不说海盗绝迹 , 至少沿海诸府县必然发达

以上乃是谢拾偏向传统保守的策略 , 尽管在许多人看来 , 这或许已相当 “ 革新 “。

特意了解过陡下与何首揣这几年的施政 , 谢拾隐隐感觉到他们是倾向开海的 。

只是开海在谢拾看来只是治标 。

治本之策 , 他以为在技术革新 。

“...... 苟子有言 : 「 君子生非异也 , 善假于物也 。 「 诚哉斯言 ! 假物之利 , 御敌于外 , 安民于内 , 有何不可得 7 “

谢拾大书特书 。

从太古先民以石器狩猎 , 到后来的青钥器 , 铁器 , 乃至如今的火器 ; 从太古先民刀耕火种 , 到后来的翻地 、 施肥 、 牛耕 , 干年以降 , 翻种土地的农具亦从李耦不断改进 , 由直辕 、 长辕 , 到曲辕 、 短缙 …... 这些技术的革新从前少有人重视 , 只有结合史书 , 才能发现它们的作用 。

说是推动时代前进 , 亦不为过 。

警如从春秋到战国的变化 , 其他因素明先不谈 , 生产力的进步便是重要原因 。

春秋之初 , 主要流行的是青铜器 , 铁器生产不易 。

待到春秋后期 , 既有 “ 龚耕种植法 “ 的出现使得粮食产量增加 , 叉有治铁技术进步 , 使得越来越多铁制的兵器和农具被生产出来 , 更多的荒地得以被开垦 , 更多的人口得以被养活 , 更多的国家有了扩张的资本与需求 …... 战争之火开始葫延 。

相较于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 , 谢拾最大的优势便是曾在梦中纵览古今 , 博览辟

书 。

被时代的壁障蒙住双眼的人 , 不会拥有像他这样跳出历史局限 , 直指根本的眉界 。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 , 谢拾写策论时还是收敛了许多 , 以免过于超前为世人所不容 。 毕竟生产力发展到某个阶段 , 必然无君 !

他的策论重点放在技术革新对农业和军事的帮助 , 确保围绕强国富民之说不值题 。

“ 诸夏之所以胜夷狄 , 军器之利不可小视 …...“

以历朝战事举例 , 谢拾的论点可谓有理有据 。 至于农业上技术进步带来的变仁就更为直观 , 此乃强国富民之根本 。

殿试结束时间在申时 (15~17 点 ) 。 午时宫中供应午餐 , 每人两个馒头 、 一碗汤 。

谢拾正好打完草稿 , 一篇策论他写了近万字 , 损耗的精力绝非几百字的经义司比 。

此时腹中空空 , 头脑亦微微发晕 , 他连忙搁下笔 , 一手一个馒头 , 蘸着汤大后起来 。

吃了个半饱 , 谢拾开始誉抄 。

远方天穹 , 红日渐渐西斜 。

庄严壮丽的宫殿笼罩在红光之中 。

谢拾停笔时已经不早 , 此前已有不少人纳卷 , 独他这会元郎犹自在前方奋笔疳书 。

他起身收拾好笔墨纸砚 , 路随指引前往东角门纳卷 , 便一振衣袖 , 快步迈出定门 。

云霞漫天 , 宫墙脚下先他一步出来的严元浩等人看见谢拾的身影 , 连忙招手哼

他 。

谢拾大步走过去 。

“ 谢兄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