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惊喜(1 / 3)

第 205 章 “ 惊喜

得到谢拾回应 , 一干致知社成员分外惊喜 。 为首的张秀才作了个援 :

「 当初子直兄替谢大人授吾等以求道致知 、 务实笃学之理念 , 吾等便久慕大人之名 。 而今终于得闻大人讲学 , 是久早逢甘霖伟 ! “

子直即徐庭的字 。 渝阳县的致知社分社是以他为首 , 在蒋定与李重明帮助下一手搭建而成 。 在场成员都受过他的 「 安利 “。

说话者看上去二十七八岁 , 五官端正 , 生得一派正气 。 由旁人说来稍显肉麻诡媚的话语 , 从他口中说出来却显得坦然不虚 。

谢拾只从他眼中看到满满的真诚 。

不过仔细想想 , 这话的确不假 。

在文教不昌的边关 , 能有什么名士大儒 ? 县学教谕纵是老举人 , 学问比之谢拾也是差远了 。 谢拾的到来对他们而言便是偏远地区的学生突然得到翰林官的授课 , 岂能不激动 ? 况且致知社成员本就是接受过谢拾理念的一批人 , 如此一来 , 不只是名师授课 , 还是钦慕已久的名师 , 岂非大幸 ?

说来徐庭三人终究不是致知社的创始人 , 碍于见识和眼界有限 , 对致知社理念的理解也有限 。 何况如今学问最高的徐庭已经不在 。 而蒋定二人这两年的重心已淅渐转移到了社学之中 , 不再热衷于文社之事 。

是以 , 众人在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中其实遇到过不少疑问 , 只是无从解答 。 而今谢拾的到来总算令他们获得解惑之机 。

这群人可不就跟在沙漠里呆久了的人终于遥到雨水一般 ? 久旱逢甘霖 ,

恰如其分 !

一圈人顿时眼巴巴盯着谢拾不放 。

谢拾实在无法拒绝这样的求学热情 。 他能一路走到现在 , 也是多赖良师益友帮助 。 而如今便轮到他来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 。

有了决断 , 谢拾索性随众人一道离开 , 来到正东的一间别院 , 院子虽不大 , 但容纳几十人在此集会绰绰有余 , 乃是领头的张秀才提供 。 这位姓张名致纯的青年秀才家境殷实 , 在渝阳县也算是一方富户 , 他又是家中独子 , 故而每每致知社社友们聚会交流时 , 都是张致纯一己之力提供场地 。

被其命名为 # 拭墨轩 # 的此处别院便是如此 。 几乎已经成了本地致知社的大本营 。

众人来到大本营 , 明显放松下来 。 张致纯领着谢拾来到里屋一间书房 , 就在书架上整齐排列着一本又一本的自印小册子 。

一旁的张致纯介绍道 :“ 当初看过谢大人左边的 《 致知集 》, 社友们大受启发 , 便也仿 《 致知集 》 , 定期将文章整编成集 , 在下不自量力 , 接替子直兄 , 汤为主编者之一 …...“ 说话间 , 他的目光扫过书架上整整齐齐的几十本册子 , 颇有感触 , 神色间隐隐泛出几分自豪 ,“ 三年来众社友所出文集 , 俱在此处 , 还请谢大人过目 。“

言罢 , 他转身看向谢拾 。

谢拾心头大受触动 。 他没想到 , 当初无意之间播撒了一颗种子 , 非但没有死去 , 反而在这偏僻之地努力破土发芽 、 开花结果 。 身为甩手掌柜的他不免有几分惭愧 。

事实上 , 这枚种子之所以能破土发芽 , 功劳最大的应该是徐庭 。 这位萍水相逢的朋友 , 哪怕不在人世 , 却于人间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 他懂得谢拾的理念 , 认同谢拾的理念 , 甚至影响了一批追随者 。 纵然彼此相交不足一月 , 又何尝不是知己 ?

谢拾神情动容 , 以手捐上书脊 。

可惜知己已逝 …...

…... 幸而薪火不绝 !

陆采薇五人作为护卫一直跟在谢拾身边不发一言 。 尽管对致知社之流一头雾水 , 此时听得只言片语 , 也大概明白了一些 , 他们看向眼前这面书架

的眼神染上了敬重 。

无论如何 , 在失去领路人的情况下 , 愿意在一条不见得对科举入仕有益的道路上坚持三年 , 这份执着的信念足以令人钦佩 。

来之前 , 谢拾与这群人素不相识 。 在书房里看过一个时辰的文集一一尤其是有张致纯在旁 , 通过他的指引节约大笔时间 , 可以先看过每个人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后一一谢拾自问不至于对每个社员都了解甚深 , 却都有了一定印象 。 哪些人资质平庸却勤勉努力 , 哪些人是如李道之一样的偏科怪才 , 哪些人有着不拘一格 、 打破陈规的思想 …... 此时 , 谢拾心里已经大致有了底 。

既然如此 , 依旧资质禀赋 、 擅长的道路将一众社友分类后 , 针对性指点就不难了 。

正统四书五经最是简单 , 凭谢拾六元及第的才学 , 指给一帮秀才轻而易举 。 至于速算等科目 , 一般程度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