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踏雪无痕>历史军事>十国江山风月> 第121章 国之肱骨,返回大明节镇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1章 国之肱骨,返回大明节镇(1 / 2)

“杨骁,你敢不敢为朕干一件大事?”

“请官家吩咐。”

“帮朕杀了杨邠。”

“……”

杨骁不禁暗暗咂舌。

刘承佑这个皇帝,果真是与众不同。

才刚刚上位,初登大宝,就想把托孤大臣杀死?

要知道,杨邠的身份可不一般。

杨邠是枢密使、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

这一连串的头衔,意味着什么?

枢密院,乃是大汉朝廷最高的军事机构,还管着一部分国家内政,相当于“最高统帅部”,也就是后世的国防部。

杨邠属于是国防部长。

中书省,是为秉承皇帝旨意,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朝廷政令的最高机构。

这个时代,中书令、中书监一般都是虚职,改由中书侍郎执掌中书省。

吏部尚书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还主持科举考试……

所以,杨邠职权之大,可想而知。

大汉的最高军政权力都握在杨邠的手上,难怪刘承佑对他这般猜疑、厌恶。

偏偏杨邠还太过嚣张跋扈,独断专行,不知道给刘承佑留面子。

君臣关系这样势成水火。

可想而知,最后不是杨邠死,就是刘承佑死,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

二人也不会和睦相处的。

杨骁深吸了一口气,朝着刘承佑行了一礼,正色道:“官家,杨邠毕竟是相国,操持朝廷的军政要务,又是先帝遗命的肱股之臣。”

“若杀杨邠,只怕会引起群臣恐慌,人人自危,致使朝政紊乱,对官家你大为不利。”

“臣认为,官家还应该克制一些,徐徐图之。”

闻听此言,刘承佑哼了一声,没好气的问道:“杨骁,你怕了吗?”

“官家,臣不是怕,只是在为官家你考虑,为国家社稷着想。”

杨骁叹气道:“先帝走的匆忙,未能给官家你留下几個可以真正重用的肱股之臣。”

“官家现在初登大宝,不宜动辄杀戮,乱了人心。”

“人心一乱,就可能使朝纲失统,法纪败坏。”

“如果官家对杨邠非杀不可,也要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才好动手。”

刘承佑不由得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抹困惑的神色。

“杨骁,你所谓的合适时机,朕要等多久?”

“臣也不得而知。只是,官家你应该尽可能的选用亲信、能臣,委以重任,等他们能真正独当一面之后,官家到时候再杀杨邠这样的权臣,岂非是手到擒来吗?”

杨骁缓声道:“而且,那时杀杨邠,还不至于使朝纲大乱,可谓是最合适不过了。”

杨骁的这一番话,刘承佑细细的琢磨着,认为有道理。

他不应该太过冲动,一怒之下,就杀了杨邠这种柱国大臣。

杀一个杨邠容易,但是刘承佑之后要如何收拾残局?

他初登大宝,人心未定,身边能用的亲信没几个,满朝文武跟刘承佑打过交道的人也不少。

在这种情况下登基的刘承佑,属于两眼一抹黑,不得不依靠杨邠、苏逢吉、郭威、王章等顾命大臣,来熟悉朝政,熟悉公卿百官,然后慢慢的掌握国家大权。

想到这里,刘承佑脸上的神色,这才稍微舒缓一些。

经过杨骁的一番劝解,刘承佑已经想通了。

再忍耐个一两年!

杨骁看着这样的刘承佑,还是不禁暗暗摇头的。

喜怒形于色的人,可不适合当皇帝。

刘承佑现在面临的情况,跟历史上的康熙早年颇为相似。

康熙八岁的时候继承皇位,先帝顺治遗诏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一晃八年时间过去,少年康熙智擒鳌拜,罢免遏必隆,这才夺回大权,开始了真正的亲政,君临天下。

刘承佑显然是比不上康麻子的。

至少在心性这方面,他不够沉稳。

诸如刘知远留下的顾命大臣杨邠、史弘肇、郭威、王章、苏逢吉,他们哪一个是善茬?

刘承佑如果要真正掌握大权,任重道远,只是他不一定有这种耐心。

“杨骁。”

刘承佑忽然嘴角勾起一抹戏谑的笑意,脸上是一种不无深意的表情,道:“你说自己只是长于武略,不通权术。”

“依朕看,不然。从你适才的一番言论中,朕不难看出,你对权术也颇为了解。”

杨骁闻听此言,处变不惊的说道:“官家,臣对权术的确并不了解。”

“然,武略和权术未必就没有相通之处。”

“如臣统兵作战一般,麾下不能少了得力干将,不然如何克敌制胜?”

对于杨骁的这种说法,刘承佑姑且是信服了。

刘承佑这厮,别的能耐没有,却生性多疑,万一哪天怀疑杨骁有谋反之心,有可能会在背后下黑手。

这让杨骁不得不防。

他也不惧刘承佑能杀死自己。

但,杨骁的妻妾都在汴京,万一跟历史上的郭威一样,妻小都被屠戮,岂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